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3-06 后工业景观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9-02

《风景园林》2023-06 | 215 Vol.30

专题:后工业景观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后工业景观

李梦一欣

点击查看全文

工业时代,那个代表着速度和“进步”的纷繁世界,曾支配着城市中无数钢铁厂日夜不停地运转。厂房内外相互交错的管道和楼梯、生产与运输通道、坡道以及久久矗立的高炉和热风炉,与其说是一种建筑结构,不如说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钢铁城市。随着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和社会变迁,在城市内部和边缘地区不断涌现多尺度工业废弃地,它们促使风景园林师开始思考由此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在社会和生态层面,如何将那些承载着工业遗存且被污染的“反场所”(anti-place)变成一种美好的城市绿色空间,继而拓展除花园以外的理想景观范式?在情感和理性层面,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引导空间使用者与被改造的工业区域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在文化和美学层面,如何在重塑工业文化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多角度地感知工业自然,并探索具有哲学性意涵的“新环境美学表现”?



专题:后工业景观

批判性城市景观重构下的美国与德国后工业景观比较

李梦一欣

摘要:【目的】为了反思城市景观变革及其理论成果与后工业景观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拓展现存后工业景观的研究内容和认知维度,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为中国后工业景观发展及其景观范式的形成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分类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厘清批判理性主义方法下的美国景观都市主义和德国景观结构主义概念,在城市景观认知与重构的基础上,辨析两国后工业景观的异同。【结果】基于批判性城市景观比较分析,美国与德国后工业景观的共识性体现在城市景观变革下的系统性发展与多元范式两个方面,而后工业景观的内涵、核心要义、发展策略和规划设计特征则反映了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结论】综上所述,后工业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景观类型,可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景观变革拓展其系统性研究,在批判性综合认知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后工业景观范式,继而形成独特的景观发展特征。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城市景观;景观变革;后工业景观;工业废弃地;批判理性主义方法

美国亚特兰大城市景观中的多尺度废弃地


延伸阅读:

[1] 法布里斯,李梦一欣.历史性视角下后工业区景观认知及实践变革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8-17.

[2] 李梦一欣,黄琦,舍费尔.德国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结构质性分析方法[J].风景园林,2022,29(12):12-19.

[3] 柯克伍德,付泉川.景观再造:面向新环境现实的新兴景观设计实践与教学[J].风景园林,2021,28(10):41-50.

[4] 秦雯,章明.寄生到共生:依附于工业巨构的新城市景观演化[J].风景园林,2023,30(3):26-32.

[5] 李梦一欣.德国城市自然整体规划研究与启示[J].风景园林,2022,29(6):70-75.



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共生——空间生产视角下的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再生

章明  陈波  鞠曦

摘要:【目的】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再生的设计实践将设计者对后工业时代社会特征、经济特征、人文特征的思考融入丰富的工业遗存物质基底。选取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再生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出其作为后工业时代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的空间生产特征。【方法】选取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分析视角,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更新的空间生产特征。【结果】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再生符合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通常特征,并具有后工业时代城市更新的独特性。【结论】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有3个显著的特征:1)其空间实践本质上是后工业时代城市更新对工业时代时空秩序的重塑,实现了从被自然、工业所支配的空间向被生活、公共所取用的空间的转变;2)其空间表象体现为确定性与非确定的共生,即确定性的工业文脉、功能诉求、环境禀赋与非确定性的空间体验、建构原则、生态介入的共生;3)其表征性空间则体现为对日常性的回归,它以先天的微观地理优势与城市脉络关联,作为后工业时代上海社会结构调整与空间生产模式的有机补充,成为城市空间正义新的载体。

关键词:后工业时代;城市更新;滨水工业区再生;公共空间;日常性

列斐伏尔“三元空间辩证法”图解



| 可持续更新背景下后工业景观的连贯性与易读性感知研究

魏方  徐静  樊懋  蒋思嘉

摘要:【目的】在可持续更新背景下,腾退的工业用地在城市绿地及公共空间开发中具有巨大潜力。后工业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具有极强的独特性,原工业用地中的工业遗存与设计置入的新要素,其构成组合与布局方式对景观视觉质量和公众感知均有重要影响。其中连贯性和易读性作为景观偏好的重要感知维度,表现为物质空间中后工业景观要素的和谐程度、可识别性与视觉引导性。建立连贯性、易读性与公众感知的关联,对评判后工业景观是否可持续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1个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改造场景,进行眼动实验与问卷调查,基于连贯性与易读性感知的调研结果进行场景的聚类分析,进而明确不同景观要素、视觉关注与感知偏好三者之间的关联机制。【结果】结果表明,植物主导型、遗存主导型和活动空间主导型3类场景对公众的连贯性和易读性感知作用具有差异性;整体来说,对标志性工业遗存构筑物的注视兴趣与易读性感知正相关,与连贯性感知呈负相关,而对铺装的首次注视时间与易读性正相关;针对植物主导型的场景,公众对自然要素的首次注视时间与易读性呈负相关,对新置设施的首次注视时间和连贯性呈正相关;在遗存主导型景观中,对自然要素的注视持续时间与易读性呈正相关,而对水体的注视状态会对连贯性感知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在活动空间主导型的场景中,对工业标志物的视觉关注对易读性感知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结论】基于视觉关注建立其与连贯性和易读性感知的关联方式,研究后工业场景中新旧要素对公众感知产生的不同影响,可以为如何可持续利用现有资源优化后工业景观空间布局、合理保护工业历史风貌提供借鉴。

关键词:景观感知;后工业景观;连贯性;易读性;工业遗存;眼动实验

上海杨浦滨江的21张后工业景观图像


延伸阅读:

[1] 法布里斯,李梦一欣.历史性视角下后工业区景观认知及实践变革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8-17.

[2] 魏方,朱育帆.城市景观复写:从空间分析到设计途径[J].风景园林,2019,26(7):45-50.



从场地到景观——重释城市更新之外的郊区后工业转型

著:(意)马塞洛·莫迪卡 译:黄琦 校:李梦一欣

摘要:【目的】为了改善贫困社区现状,让衰败的建成环境重新焕发活力,全球许多城市地区都在开展后工业场地转型。虽然现有的众多方法和成功案例证明,棕地转型在发展完善的城市市区起到振兴作用,但却不适用于城市边缘、乡村地区和山区等城郊区域。【分析】当更新的目标和范围从原本的城市尺度拓展到了更广、更为复杂的景观维度,就必须思考如何理解和对待城郊的后工业场地,作出概念和方法上的转变。对此,重新阐释了方法论,并以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后工业景观为例进行了以设计为导向的研究。【结论】由此,确立了最为匹配城市郊区棕地转型的系统性方法,为场地到景观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棕地转型;城市郊区;系统性设计

法国勒谢拉镇阿斯喀麦托公司原钢铁厂



后工业景观中场地历史的再现——以首钢北区设计为例

李宾  朱育帆*

摘要:【目的】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后工业景观的研究多关注场地与遗存的复用,较少关注工业历史与文化的活化。以后工业景观中场地历史为设计研究对象,重拾其当代价值,探寻再现历史的场地设计途径。【方法】以纪念、考古、批判3种视角重新审视后工业景观的场地历史。【结果】归纳总结首钢后工业景观所具有的“纪念-机器大工业的碎片化”与“考古-技术人文的多层化”历史特质,基于此批判历史视角,提出“空间叙事”“碎片复写”与“语境互文”3种再现场地历史的途径。【结论】在首钢由“棕”转“绿”的过程中,从场地历史再现的角度展开设计研究,提出既满足城市更新功能需求,又具有历史感的后工业景观设计途径。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更新;后工业景观;历史再现;首钢

工业景观的3种历史研究方法图示


延伸阅读:

[1] 魏方,朱育帆.城市景观复写:从空间分析到设计途径[J].风景园林,2019,26(7):45-50.



遗产之镜——城市更新中后工业景观的 3 种历史观念

段建强

摘要:【目的】尽管后工业景观的价值维度和保护理念在当前研究和实践中被不断深化,但后工业景观在城市更新中所蕴含的历史观念,亟须在理论层面深入探讨。【分析】基于20多年来有关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实践,就其中蕴含的历史观念进行总结。以雅克·朗西埃3种历史“诗学”的表现形式为基点,解析出“对象物”“整体形象”“即临景观”3种历史观念,在后工业景观设计实践中,通过具体景观实践分别以“符号生成”“现实增强”“场所氛围”的方式实现对当代历史的景观建构。【结论】这3种历史观念伴随后现代景观的形成而产生,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历史阐释和价值建构范式,对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实践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更新;后工业景观;对象物;整体形象;即临景观;历史观念

3种历史“诗学”及其与观念之间的关系


延伸阅读:

[1] 劳瑞斯.基于案例分析的后工业景观改造的规划设计理论[J].陈美兰,狄帆,译.风景园林,2013,20(1):133-148.

[2] 劳瑞斯.建立后工业景观改造的方法论[J].狄帆,译.风景园林,2013,20(1):130-132.

[3] 法布里斯,李梦一欣.历史性视角下后工业区景观认知及实践变革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8-17.

[4] 常湘琦,朱育帆.从遗存到遗产: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研究概述[J].风景园林,2021,28(1):80-86.



虚实共生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方法

孙淼  朱怡晨*

摘要:【目的】工业遗产是生产型的遗产,过去的生产活动决定了遗产价值以及源于价值的景观特征。工业遗产数字景观具有虚实映射和沉浸交互的优势,能够深度重现遗产价值。尝试从虚实共生的视角拓展工业遗产数字景观的内涵。【方法】以上海市杨树浦发电厂为样本,通过记录、设计、阐述、传播的技术手段,复原4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生产场景,重现工业遗产价值及其景观特征。【结果】虚实共生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数字景观是一个数字交互平台,构建的主体、逻辑、方式和目标均不同于传统数字景观。进而提出“要素孪生—元素再生—虚实相生—活化共生”4步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方法。【结论】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的目的是服务现实世界,通过复原历史场景来重现遗产价值,以期实现保护和再利用。应强化虚拟现实互动、线上线下联动,以“元宇宙”等多元形式为工业遗产景观迈向可持续活化提供路径。

关键词:工业遗产;数字景观;数字交互平台;元宇宙;价值重现;历史复原

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的思路转变


延伸阅读:

[1] 于明玉,张杰.唤醒文化记忆的场所营造:大陶溪川片区工业遗产景观设计探析[J].风景园林,2020,27(8):85-90.

[2] 宋世华,沈一,陈一.工业文化传承语境下的成都工业遗产景观更新实践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36-41.

[3] 魏方.孔窍与互动:美国伯利恒钢铁厂高炉区改造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11):118-125.

[4] 成实,张潇涵,成玉宁.数字景观技术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前瞻[J].风景园林,2021,28(1):46-52.

[5] 李雨馨,李嘉妮,许凡.世界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突出普遍价值适用标准及遗产构成探析[J].风景园林,2022,29(7):67-72.

[6] 拉维茨科,孔洞一.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的文化景观阐释:混合型工业文化景观[J].风景园林,2020,27(7):18-29.



作品

可持续的城市“超更新”——深圳 O·POWER 文化艺术中心景观设计

上海迪沪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深圳O·POWER文化艺术中心是以风景园林师为主导的可持续城市“超更新”实践,以具有批判性的更新方法承载城市多元功能、历史文化与社区记忆。景观团队以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手法激活场地,将工业记忆转化为市民休闲的公共活动场所。O·POWER文化艺术中心从华中发电厂工业遗址出发,融合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被打造为一个复合型文化艺术园区,涵盖舞台艺术、休闲商业、社区游乐等功能,不仅是激发公共社区活力的“新能源”,更是展示深圳年轻活力的城市新地标。

场地鸟瞰



低成本高效能的生态化污水处理系统——飞来峡海绵公园

闾邱杰  曹景怡

       飞来峡海绵公园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是广东省水利试验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内一个中心湖区的改造项目,总面积约2 hm2,处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的区域。基地周边没有污水处理厂,基地内来自实验区、办公区与生活区的污水长期经简单的二级化粪池处理后直接排入中心湖,导致湖水水质逐年恶化,呈劣V类,同时基地还面临植被衰败、生物多样性日渐丧失等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除此之外,改造前的基地周边雨水基本采用传统的快排模式,暴雨期间湖泊水体浑浊,加剧了水质恶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因此亟须开发低成本高效能的污水处理技术,解决基地的日常雨、污水排放问题,恢复中心湖区的水质和生态系统。通过使用景观策略,满足使用者对提升人居环境的需求,成为基地内宜人、宜居、宜水的多功能生态公园。

生态化污水处理系统的核心要素



| 城市更新塑造生活容器——沈阳大东路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改造

王旭  王婧

       大东路是沈阳老城文化生活的聚集地以及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见证了近现代沈阳城市的崛起与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大东路逐渐失去昔日的活力,成为一条交通混乱、缺乏公共服务空间与设施、定位功能模糊的普通城市道路。设计团队经实地踏勘后认为,该项目绝不应仅限于单纯的城市环境提升改造,而应成为以历史性城镇景观为核心策略的城市更新行动。不同于其他对传统历史街区进行隔离式保护策略,设计团队在大东路更新项目中采取将历史文化遗产融入更大范围的周边城市环境,并以当地文化遗产为特色的保护策略,以保护历史城镇个性和地方文化特色为主要目的。这些个性与地方特色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决定地方社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也给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带来可持续发展潜力,使之获益于文化遗产保护。

抚近门广场鸟瞰



研究

焦秉贞《怡园图》与王熙怡园

董璁  王雪茹

摘要:【目的】王熙怡园经由叠山名家张然改筑,成为清初北京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焦秉贞《怡园图》所绘是否为王熙怡园,学界迄无定论。在得到是或否的答案之前,怡园研究既不能贸然使用,也不能断然舍弃该图提供的任何信息,因此需要加以辨明。【方法】首先,运用史源学方法,从相关史料中找寻图作者焦秉贞和图诗作者黄元治与园主王熙之间可能存在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其次,采用文献互证方法,将《怡园图》所绘景物与其他文献记载进行参互比较,探究其间可能存在的一致性。【结果】经过史料考证和景物比对,可以认定焦秉贞《怡园图》所绘确为王熙怡园。【结论】在怡园实体不可避免地化为历史尘烟后,保存在《怡园图》中的景物信息,对于还原其历史原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应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王熙怡园;《怡园图》;焦秉贞;黄元治

浙江省博物馆藏焦秉贞《怡园图》轴



都市圈视阈下市民农园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发展特征——以日本首都圈为例

苏畅  李姝颖  戴菲*

摘要:【目的】都市圈已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的主体形态,以市民农园为代表的都市农业是其中重要的体验型绿色人居互动空间。明确市民农园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发展特征,能够为未来中国都市圈发展背景下的都市农业空间形态及布局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日本首都圈内的市民农园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分析、核密度估计法、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揭示日本首都圈内市民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针对市民农园数量、平均面积大小等5项指标进行可视化分析。针对交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组成、政策4个层面要素,利用相关性分析与空间叠合展开关于市民农园分布的内因机制的讨论。【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日本首都圈内的市民农园在空间上具有片状结合点状、向心性、圈层性的分布特征,轨道交通、年人均收入、人口密度、人口老龄化程度以及政策制度对市民农园分布均有一定影响。【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比中国都市圈水平下城市发展现状及治理问题,分析市民农园发展前景与趋势,提出适合中国都市圈建设背景的体验型绿色开放空间的布局选址建议。

关键词:都市圈;城市绿色空间;都市农业;市民农园;日本首都圈

首都圈内市民农园分布情况


延伸阅读:

[1] 邵明,李方正,李雄.基于多源数据的成渝城市群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需评价[J].风景园林,2021,28(1):60-66.

[2] 栾博,王鑫,黄思涵,等.中国城市可食用景观的设计探索[J].风景园林,2017,24(9):36-42.



杭州主城区暴雨水淹灾害模拟与影响因子分析

翁媛媛  温日琨*  杨玲

摘要:【目的】近年中国多个大中城市突发极端暴雨灾害并导致严重内涝,探究城市暴雨水淹灾害的影响因子并对其进行模拟评估,以探讨城市对暴雨水淹灾害的承载能力。【方法】以杭州主城区为例,利用ArcGIS 10.2重分类中的手动分类法,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杭州主城区暴雨水淹灾害与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度、非渗透表面丰度、天然水体保持率和距河流距离6个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通过地理加权回归预测6个影响因子作用下杭州主城区水淹灾害的空间分布。【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杭州主城区水淹灾害与城市空间的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度、距河流距离呈负相关关系,与非渗透表面丰度呈正相关关系。杭州主城区暴雨水淹灾害的6个影响因子按影响程度排序为:植被覆盖度>坡度>高程>距河流距离>非渗透表面丰度>天然水体保持率。所有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均增强了单因子对水淹灾害的影响,并呈现出两两相互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的关系。从空间分布上看,杭州主城区暴雨水淹灾害呈现多核心分布状态,整体上主城区中部主要为高风险和次高风险区域,其余区域主要为中风险、次低风险和低风险区域。【结论】结合模拟成果和实践应用发现,当城市空间的高程大于40 m,坡度大于10°,植被覆盖度大于60%,非渗透表面丰度小于40%,距河流距离大于500 m时,能够对高风险与次高风险区域严重的水淹灾害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暴雨水淹;地理探测器(GD);因子阈值;风险预测;杭州主城区

杭州主城区街道区划图


延伸阅读:

[1] 李膨利,西迪基,刘东云.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下垫面参数与热环境关系的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5):18-23.



街道峡谷中垂直绿化的滞尘效应及应用——以武汉市为例

陈秋瑜  冷珺妍  刘小虎*

摘要:【目的】城市街道中人群活动密集,其空气质量问题值得关注。为解决街道峡谷内颗粒污染物难以扩散的问题,探究垂直绿化净化街道峡谷空气的能力和策略。【方法】以垂直绿化的滞尘效应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与实测、正交实验结合计算机软件数值模拟等方法,定量探讨垂直绿化在街道峡谷形态、相对风向、布局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滞尘效应,并比较各因素的影响强弱。【结果】1)街道峡谷宽度、布局方式与水平向布置密度对垂直绿化滞尘效应影响最强。2)垂直绿化更适宜布置在道路较窄的城市支路以及迎风时长较多的建筑立面。【结论】得出滞尘效应最优的因素水平组合,总结出垂直绿化滞尘效应最佳的设计策略与滞尘能力模型,并评估垂直绿化在武汉市的滞尘潜力,为垂直绿化在街道峡谷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垂直绿化;街道峡谷;滞尘效应;可吸入颗粒物;ENVI-met

北湖西路垂直绿化实测布点



福建省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机制

李旭芳  沈伟棠*  翁飞帆  丁铮

摘要:【目的】少数民族乡土聚落作为少数民族的精神标识,承载了独特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基因,研判其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对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大有裨益。【方法】在厘清福建省乡土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自然因素、区位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对其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结果】结果表明:1)福建省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呈“七核三带”的“川”字形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福建省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水系密度、文化因素呈正相关,与交通密度呈微弱负相关,与经济因素呈总体负相关、局部正相关之势。【结论】生态环境与多重文化相互适应、交互耦合是促进乡土聚落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鉴于此,提出乡土聚落的发展路径,为福建省乡土聚落的保护传承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土聚落;空间分布;少数民族;地理探测器

福建省高程分布(左)及乡土聚落空间分布(右)


延伸阅读:

[1] 张斌.乡土聚落景观演变的文化驱动机制解析[J].风景园林,2018,25(11):112-116.



明中晚期京口三山图像中的视觉空间分析

闫爱宾  朱诗漪

摘要:【目的】传统实景图像的图绘空间与真实景观之间往往存在错位,对二者错位所反映的作画者主体性的研究可揭示图像所隐含的视觉模式与观念认知,窥探某一特定风景在地方的角色定位与意义映射。【方法】以京口三山为例,从视点选择、构图模式及空间要素的组织结构3个方面对明中晚期京口三山图像的视觉空间展开探索。【结果】发现当地士人与外来画家两类群体在“景-图”转译方式上的群际差异与群内趋同:张莱、杨琬等当地士人在构图模式与空间要素的组织方面存在相似性,通过中心式构图与山城一体的结构组织,强化了京口三山在镇江府境山水总势中的统领地位,使京口三山成为地方认同的具象化演绎;钱榖、宋懋晋等外来画家在视点、构图与空间要素的选择方面存在相似性,通过视点转移、构图反叛与府城消隐等手段解构山城关系,凸显京口三山作为纯粹游赏之地的意义。【结论】揭示了明中晚期京口三山审美形象的建构是地方自我审视与外界他者想象的共同作用,丰富了景观历史研究领域对传统风景形成过程的认识,为实景图像分析提供方法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视觉空间;地方叙事;他者想象;京口三山

明中晚期镇江作者绘制的图像


延伸阅读:

[1] 顾凯.明末清初太仓乐郊园示意平面复原探析[J].风景园林,2017,24(2):25-33.





  本期引文格式

2023/06

[1] 李梦一欣.后工业景观[J].风景园林,2023,30(6):8-9.

[2] 李梦一欣.批判性城市景观重构下的美国与德国后工业景观比较[J].风景园林,2023,30(6):12-19.

[3] 章明,陈波,鞠曦.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共生:空间生产视角下的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再生[J].风景园林,2023,30(6):20-26.

[4] 魏方,徐静,樊懋,蒋思嘉.可持续更新背景下后工业景观的连贯性与易读性感知研究[J].风景园林,2023,30(6):27-34.

[5] (意)马塞洛·莫迪卡,黄琦,李梦一欣.从场地到景观:重释城市更新之外的郊区后工业转型[J].风景园林,2023,30(6):35-45.

[6] 李宾,朱育帆.后工业景观中场地历史的再现:以首钢北区设计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6):46-53.

[7] 段建强.遗产之镜:城市更新中后工业景观的 3 种历史观念[J].风景园林,2023,30(6):54-60.

[8] 孙淼,朱怡晨.虚实共生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方法[J].风景园林,2023,30(6):61-69.

[9] 上海迪沪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可持续的城市“超更新”:深圳 O·POWER 文化艺术中心景观设计[J].风景园林,2023,30(6):70-76.

[10] 闾邱杰,曹景怡.低成本高效能的生态化污水处理系统:飞来峡海绵公园[J].风景园林,2023,30(6):77-81.

[11] 王旭,王婧.城市更新塑造生活容器:沈阳大东路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改造[J].风景园林,2023,30(6):82-86.

[12] 董璁,王雪茹.焦秉贞《怡园图》与王熙怡园[J].风景园林,2023,30(6):87-96.

[13] 苏畅,李姝颖,戴菲.都市圈视阈下市民农园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发展特征:以日本首都圈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6):96-104.

[14] 翁媛媛,温日琨,杨玲.杭州主城区暴雨水淹灾害模拟与影响因子分析[J].风景园林,2023,30(6):105-113.

[15] 陈秋瑜,冷珺妍,刘小虎.街道峡谷中垂直绿化的滞尘效应及应用:以武汉市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6):114-120.

[16] 李旭芳,沈伟棠,翁飞帆,丁铮.福建省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机制[J].风景园林,2023,30(6):121-129.

[17] 闫爱宾,朱诗漪.明中晚期京口三山图像中的视觉空间分析[J].风景园林,2023,30(6):130-137.


  延伸阅读

[1] 法布里斯,李梦一欣.历史性视角下后工业区景观认知及实践变革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8-17.

[2] 李梦一欣,黄琦,舍费尔.德国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结构质性分析方法[J].风景园林,2022,29(12):12-19.

[3] 柯克伍德,付泉川.景观再造:面向新环境现实的新兴景观设计实践与教学[J].风景园林,2021,28(10):41- 50.

[4] 秦雯,章明.寄生到共生:依附于工业巨构的新城市景观演化[J].风景园林,2023,30(3):26-32.

[5] 李梦一欣.德国城市自然整体规划研究与启示[J].风景园林,2022,29(6):70-75.

[6] 魏方,朱育帆.城市景观复写:从空间分析到设计途径[J].风景园林,2019,26(7):45-50.

[7] 劳瑞斯.基于案例分析的后工业景观改造的规划设计理论[J].陈美兰,狄帆,译.风景园林,2013,20(1):133-148.

[8] 劳瑞斯.建立后工业景观改造的方法论[J].狄帆,译.风景园林,2013,20(1):130-132.

[9] 常湘琦,朱育帆.从遗存到遗产: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研究概述[J].风景园林,2021,28(1):80-86.

[10] 于明玉,张杰.唤醒文化记忆的场所营造:大陶溪川片区工业遗产景观设计探析[J].风景园林,2020,27(8):85-90.

[11] 宋世华,沈一,陈一.工业文化传承语境下的成都工业遗产景观更新实践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36-41.

[12] 魏方.孔窍与互动:美国伯利恒钢铁厂高炉区改造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11):118-125.

[13] 成实,张潇涵,成玉宁.数字景观技术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前瞻[J].风景园林,2021,28(1):46-52.

[14] 李雨馨,李嘉妮,许凡.世界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突出普遍价值适用标准及遗产构成探析[J].风景园林,2022,29(7):67-72.

[15] 拉维茨科,孔洞一.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的文化景观阐释:混合型工业文化景观[J].风景园林,2020,27(7):18-29.

[16] 邵明,李方正,李雄.基于多源数据的成渝城市群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需评价[J].风景园林,2021,28(1):60-66.

[17] 栾博,王鑫,黄思涵,等.中国城市可食用景观的设计探索[J].风景园林,2017,24(9):36-42.

[18] 李膨利,西迪基,刘东云.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下垫面参数与热环境关系的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5):18-23.

[19] 张斌.乡土聚落景观演变的文化驱动机制解析[J].风景园林,2018,25(11):112-116.

[20] 顾凯.明末清初太仓乐郊园示意平面复原探析[J].风景园林,2017,24(2):25-33.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3-06刊首语 | 李梦一欣:后工业景观《风景园林》2023-06目录 | 后工业景观
LA专集 | 历史重生,遗迹转型——城市更新与后工业景观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3年6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李清清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